当前课程知识点:有机化学 >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  2.3 环烷烃——2.3.3 环烷烃的构象 >  2.3.3.2 环己烷的构象

返回《有机化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3.3.2 环己烷的构象在线视频

2.3.3.2 环己烷的构象

下一节:2.3.3.3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返回《有机化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3.3.2 环己烷的构象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环己烷构象是环烷烃研究中间

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中间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给予很大的贡献

在这些化学家重要贡献的基础上

有机化学中关于环烷烃

尤其是环己烷构象的认识逐渐深入

那么对于环己烷来说

我们首先介绍它的几个典型构象

第一个构象就是最著名的椅式构象

这就是对于环己烷来说一个椅式构象

椅式构象之所以说它是椅式构象

我们可以看作二号碳 三号碳

五号碳 六号碳 就像一个椅子的面

而四号碳是椅子的腿

一号碳是椅子的一个背

所以我们把这种构象叫做椅式构象

而除了二号碳 三号碳 五号碳

在一个平面上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种方式

来把这六个碳原子来分类

它实际上一号碳 三号碳 五号碳

也是在一个平面上

而二号碳 四号碳也是在一个平面上

一三五号碳所在的平面

和二四六号碳在在平面

之间的距离大概是50pm

对于这个分子来说它有一个C3轴

这个C3轴是垂直于一三五号碳

以及二四六号碳所在的平面

围绕这个C3轴旋转360除以3

也就是120度的时候

它的构象是完全复原的

所以我们通常说结构中间有一个C3轴

对于椅式这个结构 它每个碳原子上

都有两个碳氢键

这两个碳氢键

其中一个碳氢键是和这个C3轴是平行的

我们叫它a键

而另外一个碳氢键是和C3轴

处于大约109度28分的

是指向环的外侧

所以我们叫它e键

二号碳也是同样

有一个向上e键 以及向下的a键

每个碳上都有两个这样子的键

那么在继续讲椅式结构之前

要给大家讲一下怎么画椅式结构

通常我们在画椅式结构的时候

尽量让它保证一号碳 三号碳和五号碳

在一个平面上

而二号碳 四号碳 六号碳在一个平面上

我们可以先画两个斜的线

表示中间的碳

而后再把两头的四号碳和一号碳画出来

画好这个以后我们可以画它的a键

一号碳的a键是向上的

三号碳的a键也是指向上的

而五号碳的a键也是指向上的

此外我们就可以画二号碳 四号碳

以及六号碳的a键

二号碳的a键是向下

四号碳a键也是向下

六号碳a键也是向下的

这样子我们就把六个碳上的a键

都画出来了

此外下一步我们就要画e键

画e键的时候我们把右边这六个碳

右边这六个碳的e键

是指向它整个环的右侧

左边这三个碳的e键

是指向环的左侧

我们先画一号碳的e键

一号碳的e键是向下的

斜向下 因为一号碳的a键是向上

那么一号碳的e键是斜向下的

和C3轴大概是等于109度28分

而二号碳上的a键是向下

那么他e键是斜向上的

是指出环外的

那么六号碳上的e键也是斜向上的

是指出环外

类似的我们也可以把三号碳的e键画出来

斜向下 指出环外

四号碳斜向上 指出环外

五号碳斜向下 指出环外

这就是关于椅式结构的画法

以及它上面的a键和e键的画法

那我们在知道椅式结构以后

我们分析一下椅式结构中间

这个构象是否很稳定

我们还是类似的

通过它的角张力 它的扭转张力

和范氏张力来分析

对于环己烷的结构

它的所有的键角都是109度28分

所以它没有角张力

而此外我们看一下

一号碳和五号碳他们之间的距离

是250pm

250pm是远远超过了

两个氢的范氏半径之和

也就是说这两个氢原子之间

没有范氏作用力

那它是否有扭转张力呢

我们画出它的纽曼投影式

我们可以从二号碳看向三号碳

那么与此同时我们也从六号碳

看向五号碳

那么这样子就可以画出它的纽曼投影式

从这个纽曼投影式我们可以看出来

它是处于交叉式的

但是这个交叉式不是一个完全交叉式

它两个大基团之间距离还比较近

所以它是部分交叉式

具有一定的扭转张力

但是有一个比较小的扭转张力

那么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椅式构象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构象

它既没有角张力又没有范氏力

它只有很小一点的扭转张力

关于环己烷的第二个典型的一个结构

是它的构象是它的船式构象

为什么称它为船式构象呢

在这个构象中间

二号碳 三号碳 五号碳 六号碳

它们四个碳是在一个平面上

就像是在一个船的底面

而一号碳和四号碳是翘上来的

就像是在船头和船尾一样

所以我们称它为船式结构

对于船式结构我们分析一下它的稳定性

也同样从角张力扭转张力和范氏力分析

首先我们看一下范氏力

对于船式结构来说

一号碳和四号碳之间的距离

是183pm

这个距离是远远在我们所说的

氢原子和氢原子的范氏力之内

所以也就是说对于船式结构来说

它存在着一号碳和四号碳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存在着一个范氏力

这种范氏力我们叫它旗杆键的相互作用

就好像船头插的旗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以它具有范氏力

那么与此同时它也具有扭转张力

我们也可以类似地从二号碳看到三号碳

与此同时从六号碳看到五号碳

那么这样子也能画出它的纽曼投影式

我们发现这个时候它是重叠式

而且是全重叠式

也就是说两个大的基团一号碳和四号碳

处于完全重叠位置

所以它是重叠式

它有比较强的扭转张力

那当然对于船式结构来说

它一样的 它没有角张力

因为它键角都是109度28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船式这个构象是不太稳定的

因为它有比较强的扭转张力

而且还有比较强的范氏力

那么从船式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来

实际上它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是二号碳 三号碳 以及五号碳 六号碳

它们在一个平面上

那么就导致了一号碳和四号碳之间

是完全重叠

二号碳和三号碳也完全重叠

五号碳和六号碳也完全重叠

这些全重叠式导致它的构象不稳定

那么在船式基础上

可以做一个相应的变动

这个变动就是让这个船式的底面

就是二号碳 三号碳 五号碳 六号碳

之间发生一个扭转

不让这四个碳在同一个平面上

扭转的过程就是把对面的

二号碳和五号碳向上扭转

三号碳和六号碳向下扭转

那么就形成了一个

我们称它为扭船式的构象

在这个扭船式的构象中间

二三五六这四个碳就不在一个平面上

那么充分缓解了它的一个拥挤状态

那么扭船式会比船式来说

稳定性会提高很多

也就是它能量是比较低的

那么第四个

环己烷中间第四个构象

就叫半椅式构象

所谓半椅式构象它是从椅式构象延伸出来

在半椅式构象中间一号碳 二号碳

三号碳以及四号碳在同一个平面上

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个构象中间

二号碳向下扭转 三号碳向上扭转

那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构象

一二三四 如果从侧面看上去的话

他们是在同一平面上

这种结构我们叫半椅式

他不是一个完全椅子 像是半个椅子

所以我们叫做半椅式

好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

椅式结构它既没有角张力

又没有范氏力

它只有比较小的扭转张力

所以它最稳定 能量最低

而对于船式结构

它有范氏力 而且有扭转张力

所以它能量比较高

而扭船式它缓解了下面船底面

四个碳之间的一个拥挤状态

所以它能量会偏低

而半椅式它的直接相连的四个碳原子

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所以它的稳定性是最差 它的能量最高

那么我们通过它们之间的一个能量关系

可以画出它的能量变化的势能图

那么通过这个势能图 我们可以分析

它的几个极限构象

也就是在能峰和能谷的几个极限构象

我们都能够知道它的代表性的构象

是什么样构象

包括椅式 半椅式 扭船式和船式

而其中椅式构象是能量最低的构象

我们称它为优势构象

这个优势构象决定了

如果我们画一个环己烷结构

或者我们在研究环己烷它发生反应的时候

绝大多数的环己烷

都是以这种椅式的构象来存在

来进一步发生反应的

因此它是它的优势构象

椅式构象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从其中的一个椅式构象

之外的椅式构象

可以转变成另外一种椅式构象

也就是当这个碳是向下 是一种构象

这个碳向上 是另外一种构象

这两个构象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变

转变的时候是经过一个半椅式

也就是二号碳向上 三号碳向下

经过一个半椅式

而后继续向上走

再经过一个扭船式

再经过另外一个半椅式以后

就可以实现从一种椅式构象

转变成另外一个椅式构象

它们之间能量变化的是

从能量最低的椅式构象

经过一个能量最高的一个半椅式构象

再经过能量稍微低一点的扭船式构象

同时再经过一个能量很高的半椅式构象

最后得到了另外一种椅式构象

那么就从一种椅式构象

完成了到另外一种椅式构象的变化

请大家注意 当从一种椅式构象

变到另外一种椅式构象的时候

它的a键和e键之间是发生变化的

例如我们看一下

如果从这种椅式构象

原来在一号碳上的向下的a键

当它发生一个构象变化

变成另外一种椅式构象的时候

这个原来向下的这个碳原子

就变成向上的碳原子了

原来向下的这个a键

就变成了斜向下的e键

那么也就是经过一个构象翻转的时候

原来的a键就变成了e键

尽管它的取向不变

但是它从a键变成了e键

这一点提醒大家注意

好 那么这就是我们所介绍的

环己烷的几种构象

谢谢大家

有机化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论

--1.1.1 引言

--1.1.2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

--1.2.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2.2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2.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2.4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

-第一章 绪论--1.2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

-1.3 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1.3.1 几个与命名相关的词

--1.3.2 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

--1.3.3 特殊情况的处理

-第一章 绪论--1.3 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1.4 酸碱理论

--1.4.1 酸碱理论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2.1 引言

--2.1.1 饱和烃的概述

--2.1.2 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1 引言

-2.2 烷烃——2.2.1 烷烃的构象

--2.2.1.1 Newman投影式及乙烷的构象

--2.2.1.2 丁烷的构象

--2.2.1.3 其他烷烃的构象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2 烷烃——2.2.1 烷烃的构象

-2.2 烷烃——2.2.2 烷烃的反应

--2.2.2.1 烷烃化学反应的概述

--2.2.2.2 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

--2.2.2.3a 甲烷的氯代反应

--2.2.2.3b 几个相关小专题

--2.2.2.3c 其他烷烃的卤代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2 烷烃——2.2.2 烷烃的反应

-2.3 环烷烃——2.3.1 引言

--2.3.1 环烷烃的概述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1 引言

-2.3 环烷烃——2.3.2 环烷烃的命名

--2.3.2 环烷烃的命名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2 环烷烃的命名

-2.3 环烷烃——2.3.3 环烷烃的构象

--2.3.3.1 环烷烃的稳定性

--2.3.3.2 环己烷的构象

--2.3.3.3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2.3.3.4 十氢合萘的构型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3 环烷烃的构象

-2.3 环烷烃——2.3.4 环烷烃的反应

--2.3.4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4 环烷烃的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HW-第二章章节测试题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

-3.1 不饱和烃的概述

--3.1 不饱和烃的概述

-3.2. 烯烃的化学反应

--3.2.1 烯烃化学反应概述

--3.2.2 催化氢化

--3.2.3 亲电加成

--3.2.4 氧化反应

--3.2.5 α-氢卤代

--3.2.6 聚合反应

--3.2.7 烯烃复分解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2. 烯烃的化学反应

-3.3 炔烃的化学反应

--3.3.1 炔烃化学反应概述

--3.3.2 酸性及炔氢的反应

--3.3.3 加成反应

--3.3.4 氧化还原反应及炔烃的聚合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3 炔烃的化学反应

-3.4 二烯烃——3.4.1 二烯烃的结构

--3.4.1.1 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3.4.1.2 分子轨道理论

--3.4.1.3 共振论

--3.4.1.4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3.4.1.5 诱导效应与分子可极化性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4 二烯烃——3.4.1 二烯烃的结构

-3.4 二烯烃——3.4.2 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3.4.2 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4 二烯烃——3.4.2 二烯烃的化学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HW-第三章章节测试题

第四章 芳香烃

-4.1 芳烃概论

--4.1 芳烃概论

-4.2 芳烃的分类和命名

--4.2.1 芳烃的分类

--4.2.2 单环芳烃的命名

-4.3 苯的物理性质

--4.3 苯的物理性质

-4.4 苯的结构

--4.4.1 苯的Kekule结构式

--4.4.2 实验得到的苯结构信息

--4.4.3 苯结构的解释

-4.5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4.5.1 单环芳烃化学反应概述

--4.5.2 单环芳烃的加成反应

--4.5.3 氧化反应

--4.5.4 芳烃侧链的反应

--4.5.5.1 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概论

--4.5.5.2 机理 为何取代而不是加成

--4.5.5.3 卤代反应

--4.5.5.4 硝化反应

--4.5.5.5 磺化反应

--4.5.5.6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

--4.5.5.7 Friedel-Crafts 酰基化反应

--4.5.5.8 氯甲基化反应

-4.6 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4.6.1 芳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概述和分类

--4.6.2 定位效应的解释

--4.6.3 二取代苯的定位效应

--4.6.4 定位效应的应用

-4.7 稠环芳烃

--4.7.1 多环芳烃的分类

--4.7.2 萘的结构

--4.7.3.1 萘的取代反应

--4.7.3.2 萘的其他反应

-4.8 非苯芳烃及芳香性

--4.8.1 非苯芳烃

--4.8.2 芳香性

-第四章 芳香烃--4.8 非苯芳烃及芳香性

-第四章 芳香烃--HW-第四章章节测试题

第五章 对映异构

-5.1 手性和对称性

--5.1.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5.1.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5.1.3 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性

-第五章 对映异构--5.1 手性和对称性

-5.2 含一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2.1.1 D/L构型标记法

--5.2.1.2 R/S构型标记法

--5.2.2 Fischer投影式

--5.2.3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

--5.2.4 潜手性、等价、对映异位、非对映异位

-第五章 对映异构--5.2 含一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HW-第五章章节测试题

-5.6 平面手性化合物

第六章 卤代烃

-6.1 卤代烃的概述

--6.1.1 卤代烃的分类

--6.1.2 卤代烃的命名

--6.1.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题目要求

-6.2 亲核取代反应

--6.2.1 亲核取代反应的概述

--6.2.2.1 氧亲核试剂

--6.2.2.2 氮亲核试剂

--6.2.2.3 碳亲核试剂

--6.2.3 双分子取代反应

--6.2.4 单分子取代反应

--6.2.5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第六章 卤代烃--6.2 亲核取代反应

-6.3 消除反应

--6.3.1消除反应概述

--6.3.2双分子消除反应

--6.3.3单分子消除反应

--6.3.4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第六章 卤代烃--6.3 消除反应

-6.4 与金属的反应

--6.4.1与金属镁反应

--6.4.2与金属锂反应

--6.4.3与金属钠反应

-6.5 不饱和卤代烃

--6.5.1乙烯型卤代烯烃

--6.5.2 烯丙型卤代烯烃

-第六章 卤代烃--HW-第六章章节测试题

第七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7.1 本章引言

--7.1.1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策略

--7.1.2 常用的波谱分析方法

-7.2 核磁共振谱

--7.2.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1 化学位移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2 偶合裂分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3 积分面积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4 氢谱的基本解析

-7.3 质谱

--7.3.1 质谱的基本原理

--7.3.2 质谱解析

-7.4 红外光谱

--7.4.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7.4.2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7.4.2.1 特征官能团的红外吸收

--7.4.2.2 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

--7.4.3 红外光谱图解析

-7.5 有机波谱综合解析

--7.5 有机波谱综合 解析

-第七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HW-第七章章节测试题

第八章 醇酚醚

-8.1 引言

--8.1引言

-8.2 醇

--8.2.1醇的结构和命名

--8.2.2.1 醇的物理性质

--8.2.2.2 醇的波谱性质

--8.2.3 醇的化学性质概述

--8.2.3.1 醇的酸性:生成醇盐

--8.2.3.2 醇的碱性和亲核性

--8.2.3.3(1)醇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

--8.2.3.3(2)醇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

--8.2.3.4 醚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醚

--8.2.3.5 醇的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8.2.3.6 醇的氧化反应:生成醛酮

--8.2.3.7 邻二醇的氧化

--8.2.3.8 Pinacol 重排

--8.2.4醇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2 醇

-8.3 酚

--8.3.1 酚的结构和命名

--8.3.2 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

--8.3.3.1酚的酸性

--8.3.3.2酚的颜色反应

--8.3.3.3酚的亲电取代反应

--8.3.3.4酚醚的合成

--8.3.3.5酚酯的合成

--8.3.3.6酚的氧化反应-生成醌

--8.3.4 酚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3 酚

-8.4 醚

--8.4.1醚的结构和命名

--8.4.2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

--8.4.3.1 醚的弱碱性

--8.4.3.2 醚的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8.4.3.3 醚键的断裂

--8.4.3.4 Claisen重排

--8.4.3.5 环氧乙烷的开环反应

--8.4.4 醚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4 醚

-第八章 醇酚醚--HW-第八章章节测试题

第九章 醛和酮

-9.1 引言

--9.1 引言

-第九章 醛和酮--9.1 引言

-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第九章 醛和酮--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9.3.1 醛、酮的反应概述

--9.3.1醛酮的反应概述

-9.3.2 醛、酮的亲核加成

--9.3.2.1 醛酮亲核加成反应概述

--9.3.2.2 含氧亲核试剂

--9.3.2.3 含硫亲核试剂

--9.3.2.4 含碳亲核试剂

--9.3.2.5 含氧亲核试剂

-第九章 醛和酮--9.3.2 醛、酮的亲核加成

-9.3.3 醛、酮α-氢的反应

--9.3.3.1 α-氢的酸性及酮式-烯醇式的转化

--9.3.3.2 卤代反应

--9.3.3.3 羟醛缩合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3.3 醛、酮α-氢的反应

-9.3.4 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9.3.4.1 醛的氧化反应

--9.3.4.2 醛、酮的还原反应

--9.3.4.3 醛的歧化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3.4 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9.5 醛、酮的制备

--9.5 醛、酮的制备

-第九章 醛和酮--HW-第九章章节测试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0.1 概论

--10.1 概论

-10.2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2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4 羧酸的化学性质

--10.4.1 酸性

--10.4.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0.4.3 羧酸的还原

--10.4.4 脱羧反应

--10.4.5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10.4.6 二元羧酸的反应

-10.5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10.5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10.6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6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7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10.7.1 羧酸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亲核取代反应

--10.7.2 羧酸衍生物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比较

--10.7.3 与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

--10.7.4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10.7.5 酯缩合反应

--10.7.6 酰胺的酸碱性

--10.7.7 Hoffmann降级反应

--10.7.8 酰胺的脱水反应

-10.8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 10.8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10.9 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10.9.1 酸性

--10.9.2 脱水反应

--10.9.3 分解脱羧反应

-10.10 β-二羰基化合物

--10.10 β-二羰基化合物

-10.11 α-卤代酸及其衍生物

-- 10.11 α-卤代酸及其衍生物

-10.12 羧酸的制备

--10.12 羧酸的制备

-10.13 专题:油脂 蜡 磷脂

--10.13 专题:油脂 蜡 磷脂

第十一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11.1 绪论

--本章引言

-11.2 胺

--11.2.1

--11.2.2

--11.2.3.1

--11.2.3.2

--11.2.3.3

--11.2.3.4

--12.2.3.5 季铵盐与季铵碱的反应

-11.3 硝基化合物

--11.3.1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3.2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1.4 腈

--11.4.1 腈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4.2 腈的化学性质

-11.5 异腈

--11.5.1 异腈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5.2 异腈的化学性质

-11.6 重氮化合物

--11.6.1 重氮化合物的结构

--11.6.2 芳基重氮盐的制备

--11.6.3 由芳基重氮盐制备芳基卤化物

--11.6.4 芳基重氮盐的还原

-11.7 偶氮化合物

--11.7 偶氮化合物

-11.8 本章小结

--11.8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

-12.1 杂环化合物概述

--12.1概述

-12.2 吡咯、呋喃、噻吩

--12.2.1 五元杂环的结构、命名与 物理性质

--12.2.2.1 吡咯的反应

--12.2.2.2 呋喃的反应

--12.2.2.3 噻吩的反应

--12.2.3 吡咯、呋喃、噻吩的合成

-12.3 吲哚 (苯并吡咯)

--12.3.1 吲哚及其亲电取代反应位

--12.3.2 吲哚的反应

--12.3.3 吲哚的合成

--12.3.4 吲哚衍生物

-12.4 吡啶

--12.4.1 吡啶性质

--12.4.2 吡啶的反应

--12.4.3 吡啶的合成

--12.4.4 吡啶衍生物的重要反应

-12.5 喹啉、异喹啉 (苯并吡啶)

--12.5.1.1 喹啉、异喹啉的亲电取代反应

--12.5.1.2 亲核反应

--12.5.1.3 氧化反应

--12.5.2 喹啉、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12.6 含氧六元杂环

--12.6.1 吡喃酮

--12.6.2 α-吡喃酮和β-吡喃酮的合成

-12.7 多杂原子五元环、六元环介绍

--12.7.1 含二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

--12.7.2 含二个杂原子五元杂环的亲电取代反应

--12.7.3 含多个氮原子的六元环(嗪)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HW-第十二章章节测试题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

-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1

--13.1.1 有机合成概述

--13.1.2 逆合成分析与切断法

--13.1.3 含碳杂键化合物的切断法

--13.1.4 含芳香环化合物的切断

--13.1.5 有机化合物碳骨架的形成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1

-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2

--13.1.6 1,3-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7 1,5-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8 1,2-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9 1,4-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10 1,6-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11 官能团转化及其他

--13.1.12 小结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2

-13.2 重排反应在实际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2 重排反应在实际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1

--13.3.1 碳水化合物的概述

--13.3.2.1 单糖的构造式

-- 13.3.2.2 单糖的构型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2

--13.3.3.1 单糖的反应——形成糖脎

--13.3.3.2 单糖的反应——差向异构化

--13.3.3.3 单糖的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

--13.3.3.4 单糖的反应——醛糖的递升与递降反应及酮糖的特殊反应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3

--13.3.4.1 与单糖的环状结构相关的一些事实

--13.3.4.2 单糖环状结构的表示方法

--13.3.4.3 单糖的构象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4

--13.3.5.1 二糖的概述

--13.3.5.2 重要的二糖

-13.4 氨基酸与多肽

--13.4 氨基酸与多肽

构造、构型、构象

-构造、构型、构象

期末考试

-期中考试--二、 选择题

-期中考试--一、判断题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试题

2.3.3.2 环己烷的构象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