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有机化学 >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  2.2 烷烃——2.2.2 烷烃的反应 >  2.2.2.2 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

返回《有机化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2.2.2 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在线视频

2.2.2.2 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

下一节:2.2.2.3a 甲烷的氯代反应

返回《有机化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2.2.2 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烷烃的氧化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反应

它主要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自动氧化

也就是说它的特点是自动发生

而且反应发生得比较慢 叫做自氧化

而另外一种氧化是剧烈的氧化

我们称之为燃烧

在自氧化过程中间通常是氧分子

插入到比较活泼的碳氢键之间

那么插入到比较活泼碳氢键之间

就形成了一个过氧键

这种过氧键是一个很弱的键

很容易发生其他反应

最常见的是氧氧键发生均裂

引发一系列的自由基反应

那么前面我们以前所见到的

能够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它是一个很少见的分子中间

含有这种氧氧键

而又比较稳定的化合物

那么对于烷烃的氧化反应的

第二种情况就是燃烧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它通常会生成二氧化碳 水

或者乃至不完全燃烧的时候

会形成一氧化碳以及碳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

就是完全燃烧

所谓完全燃烧就是烷烃在充分的

空气的作用下完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那么这个过程 我们就叫做完全燃烧

在完全燃烧过程中间会放出热

这个热我们称它为燃烧热

用ΔH来表示

在放热反应中ΔH是小于零的

在吸热反应中ΔH是大于零的

这里要提醒一句是ΔH

是一个标准的数字

它要求反应的过程或者反应物

是在标准的状态下

例如是0.1兆帕时候的理想气体

或者如果是液体应该是纯粹液体

如果是固体它应该是结晶固体

好 那么利用燃烧热

我们可以判断一类化合物

尤其是含碳原子数相同的异构体

它的稳定性

比如说我们看一个反应

含有八个碳的烷烃

在充足的氧气作用下发生反应

生成八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九个水分子

那么这个过程中它会放出热来

为了让数字简便

我们在ΔH前面加一个负号

那么也就是说这些所有的数字

都是它放热的值

我们看一下 对于八个碳的烷烃

它有可能是不同的异构体

它的不同异构体所对应的

反应的燃烧热是不同的

根据这个燃烧热值我们可以分析出

到底那个异构体它的稳定性是比较高的

我们还是利用这张表格

我们来画一下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从能量比较高的

八个碳原子的这么一个烷烃

经过燃烧放出热 能量降低

得到八个二氧化碳和九个水的过程

是从能量高的分子

降低能量 得到能量比较低的分子

所以最后它统一的都得到了

八个二氧化碳以及九个水分子

达到一个共同的一个状态

那么不同的起点它达到状态

所需要放出的热量或者能量是不一样的

对于含有没有任何支链

这么一个直链结构

那么它最后放出的能量

是5474.2千焦每摩尔

它所放的能量是最高的

而有一个支链 它所放的能量

是稍微低一些

大约放出来的是5469.2千焦每摩尔

当有两个支链的时候所放出的热量更少

是5462.1

如果支链数更多

有四个支链的话

它所放出的热量更少

大概是5455.4千焦每摩尔

那么也就是说根据这张图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

在这个燃烧放热过程中间

它们达到是同样的一个最终状态

那么它在反应过程中间放出来的能量越多

说明它原来的结构能量越高

而放出来的能量越少

说明它原来的结构能量越低

那么通过最后生成的这一张它的势能

它的一个放热的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利用这个图

我们可以分析到底哪个结构比较不稳定

哪个结构稳定

而第二点我们可以分析出来

对于烷烃来说取代基多

或者支链数比较多

它的稳定性是比较大的

这是我们利用燃烧热来分析烷烃的结构

并且得出了取代基比较多的烷烃

它的稳定性是比较高

下面再看一个新的概念

叫做生成热

生成热对化合物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它指的是从标准状态下

由元素来生成某一个化合物

这个过程中焓的变化

那么这个元素是有要求的

在标准状态下碳元素要求是石墨

氧是气体的纯粹的氧气

氢是气体的纯粹的氢气

也就是说它在模拟一个过程

利用石墨的碳和气体的氢在一起发生反应

生成某一个烷烃

这个过程中间放出的热叫做生成热

利用生成热我们也可以

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稳定性

同样的 如果这个生成热的值

是小于零的 说明这个过程是一个放热

起点能量高 终点能量低

所以是一个放热过程

而如果ΔH大于零

说明元素比产物稳定

这个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我们看一个例子

如果用4当量的石墨碳

和5当量的氢气在一起反应

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烷烃

如果得到正丁烷的话

它需要放出125.66千焦每摩尔能量

说明元素的稳定性

不如最后得到的产物烷烃的稳定性

所以烷烃是更稳定的

利用这个我们能知道

最后烷烃是比较稳定的

而且利用生成热这个值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烷烃

它的稳定性差别

比如说我们看 同样还是这个情况

利用4个当量的石墨碳

和5个当量的气体氢

最后生成四个碳十个氢的这么一个烷烃

它有可能是直链形的烷烃

也有可能是一个支链的烷烃

它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同样地利用一个图

来表示这个过程

生成热反应的一个过程

和燃烧热是不一样的

生成热它的这个过程起点是一样的

也就是起点都是四个碳和五个氢

这四个碳和五个氢

生成直链的烷烃的时候

它放出的热量是125.66千焦每摩尔

而如果它生成的是一个支链的烷烃

它放出的热量更多

是134.19每摩尔

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起点

生成直链烷烃放出的热量比较少

生成这种含支链的烷烃

它放出的热量是比较多的

那么从这个能级的关系来看

或者从能量关系来讲

含有这个支链的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含有支链结构它的能量是比较低

它是比较稳定的

所以根据生成热的这个数字

我们也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一个通过比较生成热的数据

我们能知道其中一个异构体是不太稳定的

而另外一个异构体是比较稳定的

而且我们也得出结论

含量支链的结构是比这种直链结构来说

是更稳定的

所以这两点得出的结论

和我们前面用燃烧热得出的结论

是完全一致的

而事实上从生成热反映它过程的

这一个能量图

以及从燃烧热反映这个过程的能量图来讲

我们可以看出来两者是互相互补的

你无论用生成热也好

或者用燃烧热也好

都可以来分析它不同异构体的稳定性

只不过利用生成热很直观

但是生成热的数据不太容易获得

而燃烧热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

但是在分析的时候不太直观

但是我们通常更愿意用燃烧热的数据

这种比较容易得到的燃烧热的数据

来分析不同异构体的稳定性

那么烷烃的第二个反应是热裂反应

所谓热裂反应 这个反应的一个重要条件

是要求在高温下反应

而且是在无氧条件下来发生反应

那么它的机制实际上是一个

在热作用下的一个自由基型的反应

这个反应通常在链的中间断裂

然后进行一系列的β断裂

利如这是一个烷烃

它很容易在链的中间

发生一系列的β断裂

就是发生均裂

这一对电子发生均裂

一对电子给了其中一个碳原子

另外一个电子给了其中的另外一个碳原子

所以在结构中间

也就是在整个分子链的任意一个位置

都有可能发生均裂

那么均裂的结果就生成了这一个

还有两个碳原子自由基

以及还有四个碳原子自由基

也就是说它各种的断裂可能性

在这儿断裂的可能性

形成甲基自由基和另外一个自由基

以及在这儿断裂生成乙基自由基

和四个碳的自由基

再有可能在这儿断裂

生成两个三个碳的自由基

那么也就是说第一步

发生碳碳键的均裂

生成自由基这个过程

它是一个很随机的过程

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自由基

那么第二步是得到自由基

会进一步发生一个β断裂

生成的自由基的β断裂

实际上也就是在β位上

发生了一个断裂

我可以以其中的一个例子为例

分析一下它发生β断裂的情况

在发生β断裂的时候

自由基进入到α碳和β碳之间

而其中β碳的相邻这根键的一个电子

也过来配对成键

那么这个时候就在相邻位之间

又发生了另外一次的自由基的均裂

生成自由基

那么新生成自由基就是左边这个碳

变成了一个甲基自由基

而这一位的碳和原来有自由基的碳

分别各给出一个电子

那么这时候在这两个碳之间

形成了一个双键

也就是说发生β断裂

最后的结果是生成了一个新的自由基

以及一个乙烯分子

那么其他结构也会发生类似的β断裂

那当然了 最后生成的自由基

也可以互相结合

结合以后生成烷烃

那么就让反应终止了

这些烷烃也可能在其他地方

再发生一个自由基的断裂

那么导致新的一轮的热裂反应

好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热裂反应

想给大家提醒一点的是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催化剂来进行热裂反应

那么这时候有可能反应机制

不是自由基型的 而是离子型的

烷烃的第三个反应是异构化反应

所谓异构化反应也就是说它这个反应

从其中的一个异构体

转变成另外一个异构体

这个反应就叫异构化反应

比如说有四个碳原子的直链化合物

在一定的催化剂和一定的压力温度下

它可以转化成含量一个支链的

一个四个碳的化合物

那么这个我们叫它异构化反应

它在异构化反应的时候

通常都需要一定的催化剂

来帮助反应进行

而这个反应通常是一个平衡

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反应

来改变这些烷烃的性质

得到性质更好的一个烷烃

这里想给大家提一个思考题

也就是对于这么一个异构化反应来说

它是从直链烷烃和支链烷烃之间

达到一个平衡

请大家思考

这个平衡是更容易偏向哪边

在达到平衡以后

是直链烃的结构比较多

还是支链烃的结构比较多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好 那么这就是我所介绍的

关于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反应

谢谢大家

有机化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论

--1.1.1 引言

--1.1.2 如何学习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

--1.2.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2.2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2.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2.4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

-第一章 绪论--1.2 有机化学基本知识

-1.3 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1.3.1 几个与命名相关的词

--1.3.2 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

--1.3.3 特殊情况的处理

-第一章 绪论--1.3 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1.4 酸碱理论

--1.4.1 酸碱理论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2.1 引言

--2.1.1 饱和烃的概述

--2.1.2 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1 引言

-2.2 烷烃——2.2.1 烷烃的构象

--2.2.1.1 Newman投影式及乙烷的构象

--2.2.1.2 丁烷的构象

--2.2.1.3 其他烷烃的构象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2 烷烃——2.2.1 烷烃的构象

-2.2 烷烃——2.2.2 烷烃的反应

--2.2.2.1 烷烃化学反应的概述

--2.2.2.2 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

--2.2.2.3a 甲烷的氯代反应

--2.2.2.3b 几个相关小专题

--2.2.2.3c 其他烷烃的卤代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2 烷烃——2.2.2 烷烃的反应

-2.3 环烷烃——2.3.1 引言

--2.3.1 环烷烃的概述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1 引言

-2.3 环烷烃——2.3.2 环烷烃的命名

--2.3.2 环烷烃的命名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2 环烷烃的命名

-2.3 环烷烃——2.3.3 环烷烃的构象

--2.3.3.1 环烷烃的稳定性

--2.3.3.2 环己烷的构象

--2.3.3.3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2.3.3.4 十氢合萘的构型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3 环烷烃的构象

-2.3 环烷烃——2.3.4 环烷烃的反应

--2.3.4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3 环烷烃——2.3.4 环烷烃的反应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HW-第二章章节测试题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

-3.1 不饱和烃的概述

--3.1 不饱和烃的概述

-3.2. 烯烃的化学反应

--3.2.1 烯烃化学反应概述

--3.2.2 催化氢化

--3.2.3 亲电加成

--3.2.4 氧化反应

--3.2.5 α-氢卤代

--3.2.6 聚合反应

--3.2.7 烯烃复分解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2. 烯烃的化学反应

-3.3 炔烃的化学反应

--3.3.1 炔烃化学反应概述

--3.3.2 酸性及炔氢的反应

--3.3.3 加成反应

--3.3.4 氧化还原反应及炔烃的聚合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3 炔烃的化学反应

-3.4 二烯烃——3.4.1 二烯烃的结构

--3.4.1.1 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3.4.1.2 分子轨道理论

--3.4.1.3 共振论

--3.4.1.4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3.4.1.5 诱导效应与分子可极化性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4 二烯烃——3.4.1 二烯烃的结构

-3.4 二烯烃——3.4.2 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3.4.2 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3.4 二烯烃——3.4.2 二烯烃的化学

-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HW-第三章章节测试题

第四章 芳香烃

-4.1 芳烃概论

--4.1 芳烃概论

-4.2 芳烃的分类和命名

--4.2.1 芳烃的分类

--4.2.2 单环芳烃的命名

-4.3 苯的物理性质

--4.3 苯的物理性质

-4.4 苯的结构

--4.4.1 苯的Kekule结构式

--4.4.2 实验得到的苯结构信息

--4.4.3 苯结构的解释

-4.5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4.5.1 单环芳烃化学反应概述

--4.5.2 单环芳烃的加成反应

--4.5.3 氧化反应

--4.5.4 芳烃侧链的反应

--4.5.5.1 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概论

--4.5.5.2 机理 为何取代而不是加成

--4.5.5.3 卤代反应

--4.5.5.4 硝化反应

--4.5.5.5 磺化反应

--4.5.5.6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

--4.5.5.7 Friedel-Crafts 酰基化反应

--4.5.5.8 氯甲基化反应

-4.6 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4.6.1 芳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概述和分类

--4.6.2 定位效应的解释

--4.6.3 二取代苯的定位效应

--4.6.4 定位效应的应用

-4.7 稠环芳烃

--4.7.1 多环芳烃的分类

--4.7.2 萘的结构

--4.7.3.1 萘的取代反应

--4.7.3.2 萘的其他反应

-4.8 非苯芳烃及芳香性

--4.8.1 非苯芳烃

--4.8.2 芳香性

-第四章 芳香烃--4.8 非苯芳烃及芳香性

-第四章 芳香烃--HW-第四章章节测试题

第五章 对映异构

-5.1 手性和对称性

--5.1.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5.1.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5.1.3 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性

-第五章 对映异构--5.1 手性和对称性

-5.2 含一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2.1.1 D/L构型标记法

--5.2.1.2 R/S构型标记法

--5.2.2 Fischer投影式

--5.2.3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

--5.2.4 潜手性、等价、对映异位、非对映异位

-第五章 对映异构--5.2 含一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4 环状手性化合物

-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5.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第五章 对映异构--HW-第五章章节测试题

-5.6 平面手性化合物

第六章 卤代烃

-6.1 卤代烃的概述

--6.1.1 卤代烃的分类

--6.1.2 卤代烃的命名

--6.1.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题目要求

-6.2 亲核取代反应

--6.2.1 亲核取代反应的概述

--6.2.2.1 氧亲核试剂

--6.2.2.2 氮亲核试剂

--6.2.2.3 碳亲核试剂

--6.2.3 双分子取代反应

--6.2.4 单分子取代反应

--6.2.5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第六章 卤代烃--6.2 亲核取代反应

-6.3 消除反应

--6.3.1消除反应概述

--6.3.2双分子消除反应

--6.3.3单分子消除反应

--6.3.4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第六章 卤代烃--6.3 消除反应

-6.4 与金属的反应

--6.4.1与金属镁反应

--6.4.2与金属锂反应

--6.4.3与金属钠反应

-6.5 不饱和卤代烃

--6.5.1乙烯型卤代烯烃

--6.5.2 烯丙型卤代烯烃

-第六章 卤代烃--HW-第六章章节测试题

第七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7.1 本章引言

--7.1.1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策略

--7.1.2 常用的波谱分析方法

-7.2 核磁共振谱

--7.2.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1 化学位移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2 偶合裂分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3 积分面积

--7.2.2 核磁共振氢谱——7.2.2.4 氢谱的基本解析

-7.3 质谱

--7.3.1 质谱的基本原理

--7.3.2 质谱解析

-7.4 红外光谱

--7.4.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7.4.2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7.4.2.1 特征官能团的红外吸收

--7.4.2.2 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

--7.4.3 红外光谱图解析

-7.5 有机波谱综合解析

--7.5 有机波谱综合 解析

-第七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HW-第七章章节测试题

第八章 醇酚醚

-8.1 引言

--8.1引言

-8.2 醇

--8.2.1醇的结构和命名

--8.2.2.1 醇的物理性质

--8.2.2.2 醇的波谱性质

--8.2.3 醇的化学性质概述

--8.2.3.1 醇的酸性:生成醇盐

--8.2.3.2 醇的碱性和亲核性

--8.2.3.3(1)醇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

--8.2.3.3(2)醇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

--8.2.3.4 醚的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醚

--8.2.3.5 醇的消除反应:生成烯烃

--8.2.3.6 醇的氧化反应:生成醛酮

--8.2.3.7 邻二醇的氧化

--8.2.3.8 Pinacol 重排

--8.2.4醇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2 醇

-8.3 酚

--8.3.1 酚的结构和命名

--8.3.2 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

--8.3.3.1酚的酸性

--8.3.3.2酚的颜色反应

--8.3.3.3酚的亲电取代反应

--8.3.3.4酚醚的合成

--8.3.3.5酚酯的合成

--8.3.3.6酚的氧化反应-生成醌

--8.3.4 酚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3 酚

-8.4 醚

--8.4.1醚的结构和命名

--8.4.2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

--8.4.3.1 醚的弱碱性

--8.4.3.2 醚的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8.4.3.3 醚键的断裂

--8.4.3.4 Claisen重排

--8.4.3.5 环氧乙烷的开环反应

--8.4.4 醚的制备

-第八章 醇酚醚--8.4 醚

-第八章 醇酚醚--HW-第八章章节测试题

第九章 醛和酮

-9.1 引言

--9.1 引言

-第九章 醛和酮--9.1 引言

-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第九章 醛和酮--9.2 醛、酮的物理性质

-9.3.1 醛、酮的反应概述

--9.3.1醛酮的反应概述

-9.3.2 醛、酮的亲核加成

--9.3.2.1 醛酮亲核加成反应概述

--9.3.2.2 含氧亲核试剂

--9.3.2.3 含硫亲核试剂

--9.3.2.4 含碳亲核试剂

--9.3.2.5 含氧亲核试剂

-第九章 醛和酮--9.3.2 醛、酮的亲核加成

-9.3.3 醛、酮α-氢的反应

--9.3.3.1 α-氢的酸性及酮式-烯醇式的转化

--9.3.3.2 卤代反应

--9.3.3.3 羟醛缩合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3.3 醛、酮α-氢的反应

-9.3.4 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9.3.4.1 醛的氧化反应

--9.3.4.2 醛、酮的还原反应

--9.3.4.3 醛的歧化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3.4 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9.4 α、β-不饱和醛、酮的化学反应

-9.5 醛、酮的制备

--9.5 醛、酮的制备

-第九章 醛和酮--HW-第九章章节测试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0.1 概论

--10.1 概论

-10.2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2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4 羧酸的化学性质

--10.4.1 酸性

--10.4.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0.4.3 羧酸的还原

--10.4.4 脱羧反应

--10.4.5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10.4.6 二元羧酸的反应

-10.5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10.5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10.6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6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10.7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10.7.1 羧酸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亲核取代反应

--10.7.2 羧酸衍生物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比较

--10.7.3 与金属有机化合物反应

--10.7.4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10.7.5 酯缩合反应

--10.7.6 酰胺的酸碱性

--10.7.7 Hoffmann降级反应

--10.7.8 酰胺的脱水反应

-10.8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 10.8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10.9 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10.9.1 酸性

--10.9.2 脱水反应

--10.9.3 分解脱羧反应

-10.10 β-二羰基化合物

--10.10 β-二羰基化合物

-10.11 α-卤代酸及其衍生物

-- 10.11 α-卤代酸及其衍生物

-10.12 羧酸的制备

--10.12 羧酸的制备

-10.13 专题:油脂 蜡 磷脂

--10.13 专题:油脂 蜡 磷脂

第十一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11.1 绪论

--本章引言

-11.2 胺

--11.2.1

--11.2.2

--11.2.3.1

--11.2.3.2

--11.2.3.3

--11.2.3.4

--12.2.3.5 季铵盐与季铵碱的反应

-11.3 硝基化合物

--11.3.1 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3.2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1.4 腈

--11.4.1 腈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4.2 腈的化学性质

-11.5 异腈

--11.5.1 异腈的命名、结构和制备

--11.5.2 异腈的化学性质

-11.6 重氮化合物

--11.6.1 重氮化合物的结构

--11.6.2 芳基重氮盐的制备

--11.6.3 由芳基重氮盐制备芳基卤化物

--11.6.4 芳基重氮盐的还原

-11.7 偶氮化合物

--11.7 偶氮化合物

-11.8 本章小结

--11.8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

-12.1 杂环化合物概述

--12.1概述

-12.2 吡咯、呋喃、噻吩

--12.2.1 五元杂环的结构、命名与 物理性质

--12.2.2.1 吡咯的反应

--12.2.2.2 呋喃的反应

--12.2.2.3 噻吩的反应

--12.2.3 吡咯、呋喃、噻吩的合成

-12.3 吲哚 (苯并吡咯)

--12.3.1 吲哚及其亲电取代反应位

--12.3.2 吲哚的反应

--12.3.3 吲哚的合成

--12.3.4 吲哚衍生物

-12.4 吡啶

--12.4.1 吡啶性质

--12.4.2 吡啶的反应

--12.4.3 吡啶的合成

--12.4.4 吡啶衍生物的重要反应

-12.5 喹啉、异喹啉 (苯并吡啶)

--12.5.1.1 喹啉、异喹啉的亲电取代反应

--12.5.1.2 亲核反应

--12.5.1.3 氧化反应

--12.5.2 喹啉、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12.6 含氧六元杂环

--12.6.1 吡喃酮

--12.6.2 α-吡喃酮和β-吡喃酮的合成

-12.7 多杂原子五元环、六元环介绍

--12.7.1 含二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

--12.7.2 含二个杂原子五元杂环的亲电取代反应

--12.7.3 含多个氮原子的六元环(嗪)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HW-第十二章章节测试题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

-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1

--13.1.1 有机合成概述

--13.1.2 逆合成分析与切断法

--13.1.3 含碳杂键化合物的切断法

--13.1.4 含芳香环化合物的切断

--13.1.5 有机化合物碳骨架的形成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1

-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2

--13.1.6 1,3-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7 1,5-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8 1,2-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9 1,4-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10 1,6-二官能团碳碳键的切断

--13.1.11 官能团转化及其他

--13.1.12 小结

-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专题--13.1 有机合成基础-part 2

-13.2 重排反应在实际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2 重排反应在实际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1

--13.3.1 碳水化合物的概述

--13.3.2.1 单糖的构造式

-- 13.3.2.2 单糖的构型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2

--13.3.3.1 单糖的反应——形成糖脎

--13.3.3.2 单糖的反应——差向异构化

--13.3.3.3 单糖的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

--13.3.3.4 单糖的反应——醛糖的递升与递降反应及酮糖的特殊反应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3

--13.3.4.1 与单糖的环状结构相关的一些事实

--13.3.4.2 单糖环状结构的表示方法

--13.3.4.3 单糖的构象

-13.3 碳水化合物-part 4

--13.3.5.1 二糖的概述

--13.3.5.2 重要的二糖

-13.4 氨基酸与多肽

--13.4 氨基酸与多肽

构造、构型、构象

-构造、构型、构象

期末考试

-期中考试--二、 选择题

-期中考试--一、判断题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试题

2.2.2.2 烷烃的氧化、热解和异构化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