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 > 第一周1中医理论-阴阳五行 > 1.2五行学说 > 1.2.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同学们好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规律
经过前面的学习之后
我相信同学们对五行学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上一节课 我们提到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 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会胃痛呢
第二个就是为什么有人越累越睡不着呢
那么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以后
我也将一一为同学们进行解答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首先
五行学说可以用来说明
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比如
肝藏血以济心血
这就是肝生心 即木生火
心阳以助脾阳运化
这就是心生脾 即火生土
脾的健运可以补益肺气
这就是脾生肺 即土生金
肺气清肃下行有助于肾的纳气
这就是肺生肾 即金生水
肾所藏之精能滋养肝血
这就是肾生肝 即水生木
就是五脏之间的相生的关系
而肝的疏泄 可以疏达脾气 令脾气不致壅塞
这就是肝制约脾 即木克土
脾的健运 可以控制肾水 使肾水不致泛滥
这就是脾制约肾 即土克水
肾的主水 可以抑制心阳 使心火不致过于亢盛
这就是肾制约心 即水克火
而心的阳气 可以制约肺肃 使肺金清肃不致于太过
这就是心制约肺 即火克金
肺的肃降抑制着肝的升发 防其太过
这就是肺制约肝 即金克木
这就是五脏之间的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的传变规律
首先是按照相生关系进行传变的规律
又称为母子传变
它有两种传变规律
分别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是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又称为顺传
比如说
肝和肾是母子关系
肾水是母脏 肝木是子脏
若母脏肾阴精亏虚不足
就可以导致子脏肝阴血不足
最后出现肝肾两脏同时亏虚
这就是母病及子
再比如
脾胃和肺 也是母子关系
脾土为母脏 肺金为子脏
若母脏脾胃虚弱日久
会导致在子脏肺气不足
这也是母病及子的传变
又比如
肝木为母脏 心火为子脏
当母脏肝火旺 会导致子脏心火也偏旺
最终导致心肝火旺
而心肝火旺的病人
他的表现是平时肝火旺 很容易情绪急躁 心烦易怒
从而导致失眠
这种心火亢盛的失眠 在我们生活中间非常常见
子病及母 是指病变由子脏最终波及到母脏 也称逆传
子病及母有三种形式 第一形式是
子脏比较亢盛 从而引发母脏亢盛
最后导致两脏都很亢盛
这又称子病犯母
比如说 心火旺盛 影响到母脏肝木
从而引动肝火 导致心肝火旺
这种心火引动肝火 表现为心烦失眠而导致情绪急躁
这就是子病犯母的第一种形式
子病及母第二种形式
是子脏虚弱导致了母脏虚弱 比如说
肺气虚弱不足 会导致他的母脏脾胃也会虚弱不足
又比如 心血不足
也常常会累及他的母脏肝血不足
从而导致心肝血虚
这是第二种子病及母
第三种子病及母 它是子脏过于亢盛 损伤母脏
导致子盛母衰 又称为子盗母气
比如说 肝火旺盛的时候 会导致母脏肾阴亏虚
这就是子盗母气
按照相生的规律 有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两个病变的传变规律
而按照相克的规律 也是两种病变传变规律
第一个就是按照相乘的病变传变规律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 或者是五行不及而被克
从而引起的病变
我们还是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关系为例
正常情况下 肝木本应制约脾土
但是
如果肝气过于旺盛 或者是脾胃过于虚弱
都会导致肝木克脾土的力量太过
形成相乘的关系
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这就叫肝气乘脾胃
肝气犯胃 肝气犯脾
我们又称为肝胃不和或者是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 肝脾不调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呢
肝气旺盛
通常会表现出情绪比较容易紧张
容易烦躁 焦虑 平时的压力比较大
如果克制胃的力量增强的话
会导致胃胀腹胀 嗳气反酸的表现
如果克制脾的力量增强的话呢
会导致腹胀腹泻等等这些表现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
那种一紧张 一焦虑就出现胃痛胃胀
或者是一紧张 一焦虑就出现拉肚子的表现
比如说
有一些同学在考试之前很紧张
一紧张 他就没有胃口了 吃不下饭
因为他胃胀
而有的人一紧张就会拉肚子
这都是肝木和脾土之间相乘的病变传变规律的体现
相克病变的传变规律 除了相乘 还有相侮的传变规律
相侮就是反克为病
它逆着相克的顺序而进行的病理传变
我们还是以肺金和肝木之间的关系为例
肺金正常的克制方向 应该是克制肝木
但是 肝木容易旺盛太过
或者肺金容易虚弱不足
都可以会导致肝木不仅不被肺金所克制
还会反侮肺金
肝木反侮肺金 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肝木旺盛 会表现出急躁易怒 情绪暴躁
当他出现情绪激动
比如跟人剧烈争吵
肝旺就可能反侮肺金 而出现剧烈的咳嗽
甚至是咳血的症状
这种一发脾气就咳嗽
或者是 一发脾气就咳血的症状
这就属于肝木反侮肺金的例子
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 相乘相侮的规律
不仅说明五脏的病变规律
而且还可以用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其中按照相生规律确定的防治原则 可概括为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具体治法为以下五个方面
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
是指通过滋肾阴 以养肝阴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证
肝旺泻心法
是指的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
适用于心肝火旺证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
是指通过温补阳气以补助脾胃
这里的火 虽然对应的是心火
但是中医认为
心火 心阳的根本在于肾阳
因此益火补土法就是通过补肾阳
达到温补脾阳的方法
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
指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适用于脾肺两虚证
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肾之阴法
适用于肺阴亏虚 不能滋养肾阴
或者肾阴亏虚 不能滋养肺阴的 肺肾阴虚证
以上是按照相生的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按照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可概括为 抑强 扶弱
当一行太强 我们要抑制它
而当一行太弱 则要扶助它
使五行恢复平衡
按照相克规律确定的具体的治法有以下四种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
是指通过疏肝 平肝以健脾 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
适用于情绪急躁易怒
导致的胃胀 腹胀 嗳气 反酸 大便溏泻的症状
培土制水法:又称温肾健脾法
指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 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 水湿泛滥而导致的水肿胀满的症状
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是清肃肺气 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肝火偏盛
影响肺气清肃而导致的
急躁易怒 咳嗽咳血的症状
泻南补北法:又称滋阴降火 泻火补水法
是指通过泻心火滋肾水
以治疗肾阴不足 心火偏旺的心肾不交证
适用于心烦失眠 口舌生疮 腰膝酸软的症状
总之
恢复平衡 是五行相克规律根本大法
学习了五行的相生相克 相乘相侮的规律
以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那么 现在可以回答我们刚开始提出来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一生气就会胃痛
这就是肝气犯胃
或称肝胃不和的表现
肝气旺盛 就容易生气
一生气 肝旺克制脾胃太过
就会导致胃胀胃痛
甚至出现拉肚子的表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呢
肝气太旺 所以应该抑强 用疏肝的方法
而脾胃不足 治疗应该扶弱 用健脾和胃的方法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疏肝健脾和胃的方法来恢复平衡
比如选择用柴胡疏肝散
或者是四逆散 逍遥丸等等来进行治疗
那另外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有人会越累越睡不着
这种人通常会描述说
人已经累的腰酸背痛
眼睛都睁不开了 但就是睡不着
那为什么累了还睡不着呢
就是因为累 或者疲劳属于肾虚
肾水越不足 心火越容易旺
也就是越累越睡不着
这是一个心肾不交证
心火偏旺 所以治疗要泻心火
肾水不足 所以治疗要补肾水来恢复平衡
这就是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的体现
我们可以选择用天王补心丹
或者是酸枣仁汤来进行治疗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结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它是中医理论的又一个说理的工具
它不仅可以解释宇宙是一个整体
也可以解释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
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
五行的相生相克 维持着人和自然界的平衡和协调
当五行相乘相侮 人与自然界之间就会发生病变
发生病变的时候
按照相生的规律
我们确定“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
按照相克的规律 我们确定“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
总而言之
无论是相生的传变规律 还是相克的传变规律
制定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其核心就是恢复平衡
当平衡协调的时候 人不会有病
当平衡协调被打破了 人就容易生病
而当人生病之后
我们就要用恢复平衡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治疗
这就是五行学说
好了 关于五行学说的这一部分
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谢谢大家
-开场白
--开场白
-绪论
--绪论
--【讨论1】请问你为什么要选修《中医与诊断》?你对本课程学习有什么期望?
--绪论-小测(所有小测无论对错均不记成绩)
-绪论章节测试题
-1.1阴阳学说
--1.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小测(所有小测无论对错均不记成绩,以下同)
--富文本-阴阳学说
-1.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小测(所有小测无论对错均不记成绩,以下同)
--富文本-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 常见问题解答
-阴阳五行章节测试题
-2.0脏腑学说概述
--脏腑学说概述-小测
--富文本-藏象理论
-2.1肝
--【讨论3】为什么肝病病人的调养中,静养比剧烈运动更重要?
--肝-课堂小测
-2.2心
--心-课堂小测
-2.3脾
--脾-课堂小测
-2.4肺
--肺-课堂小测
-2.5肾
--肾-课堂小测
-2.6六腑
--六腑-课堂小测
-五脏六腑 常见问题解答
-五脏六腑章节测试
-3.1气
--3.1气
--气--小测
-3.2血
--3.2血
--血--小测
-3.3津液
--3.3津液
--津液--小测
-3.4气血津液的关系
--【讨论4】结合脏腑理论,举例说说气血津液理论如何运用到调养和治疗中的。
--气血津液--小测
-气血津液常见问题解答
-气血津液章节测试
-4.0病因理论概述
-4.1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小测
--富文本-外感六淫
-4.2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小测
-病因理论常见问题解答
-病因理论章节测试
-5.0问诊概述
--【讨论5】如果你是患者,你该首先如何向医生称述你的病情?
--问诊概述--小测
--富文本
-5.1问寒热۞
--问寒热--小测
--富文本
-5.2问汗۞
--5.2问汗۞
--问汗--小测
--富文本
-关于如何预防感冒、多汗症的治疗的问题集锦
-问诊(1)章节测试
-5.3问疼痛۞
--5.3问疼痛۞
--问疼痛--小测
--富文本
-5.4问头身胸腹不适
--富文本
-5.5问耳目
--5.5问耳目
--问耳目--小测
--富文本
-5.6问睡眠(失眠、嗜睡)۞
--问睡眠(失眠、嗜睡)--小测
--富文本
-5.7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口味--小测
--富文本
-5.8问大小便۞
--5.8.1问大便
--5.8.2问小便
--问大小便--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5.9问妇女小儿
--5.9问妇女小儿
--富文本
-问诊(2)章节测试
-6.0 望诊概述
--6.0 望诊概述
--【讨论8】请用你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内容描述一个健康人。
--富文本
-6.1.1全身望诊-望神۞
--全身望诊-望神--小测
--富文本
-6.1.2全身望诊-望色۞
--全身望诊-望色--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6.1.3全身望诊-望形体
--全身望诊-望形体--小测
--富文本
-6.1.4全身望诊-望姿态
--全身望诊-望姿态--小测
--富文本
-望诊(1)章节测试
-6.2.1局部望诊-望头面
--局部望诊-望头面-小测
--富文本
-6.2.2局部望诊-望五官
--局部望诊-望五官--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6.2.3局部望诊-望躯体
--局部望诊-望躯体--小测
--富文本
-6.2.4局部望诊-望四肢
--局部望诊-望四肢--小测
--富文本
-6.2.5局部望诊-望二阴
--局部望诊-望二阴--小测
--富文本
-6.2.6局部望诊-望皮肤
--6.2.6局部望诊-望皮肤(色泽异常、形态异常、皮肤病证)
--局部望诊-望皮肤---小测
--富文本
-6.3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小测
--富文本
-6.4望小儿指纹
--6.4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小测
--富文本
-关于面部痤疮辨证、各种痰证的问题集锦
-望诊(2)章节测试
-7.1舌诊概述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7.2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7.2.3望舌质-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
--舌诊概述--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7.3望舌苔(苔质、苔色)۞
--7.3.1望舌苔-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和真假)۞
--望舌苔(苔质、苔色)--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7.4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小测
--富文本
-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小测
-舌诊章节测试
-8.1 脉诊的原理
--脉诊的原理--小测
--富文本
-8.2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小测
--富文本
-8.3 脉象的要素和正常脉象۞
--脉象的要素和正常--小测
--富文本
-8.4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8.5 相类脉、相兼脉和真脏脉۞
--相类脉、相兼脉和真脏脉--小测
--富文本
-8.6 妇人脉和小儿脉
--妇人脉和小儿脉--小测
--富文本
-8.7 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诊的临床意义--小测
--富文本
-脉诊章节测试
-9.1 听声音的含义、内容、原理以及正常声音
--听声音的含义、内容、原理以及正常声音--小测
--富文本
-9.2.1听声音-声音异常
--听声音-声音异常--小测
--富文本
-9.2.2听声音-语言异常
--听声音-语言异常--小测
--富文本
-9.2.3听声音-呼吸音异常۞
--听声音-呼吸音异常--小测
--富文本
-9.2.4听声音-咳嗽۞
--听声音-咳嗽--小测
--富文本
-9.2.5听声音-胃肠异常声音
--听声音-胃肠异常声音--小测
--富文本
-9.3 嗅气味(病体气味、病室气味)
--嗅气味(病体气味)--小测
--富文本
-闻诊章节测试
-10.1 按诊的方法、意义和注意事项
--按诊的方法、意义和注意事项--小测
--富文本
-10.2 按诊的内容
--【讨论14】如何从对比手足心与手足背的温度判断外感还是内伤?
--按诊的内容--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按诊章节测试
-结束语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