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医与诊断-学做自己的医生 > 第三周4中医理论-病因理论 > 4.1外感六淫 > 富文本-外感六淫
一 外感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热、暴冷),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有太过和浸淫的含意,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⑴ 季节性和地区性: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火邪为病等。
⑵ 相兼性:六淫邪气除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外,还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⑶ 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⑷ 外感性: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六淫致病从今天的临床实践看,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这种用六淫来概括病邪,把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结合起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尽管还不十分细致,但却是一个较正确的途径。
1 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故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因而《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⑴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由于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⑵ 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的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部位不定。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动:有动摇不定的含义。如破伤风出现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表现,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⑶ 风为百病之长:指风为六淫之首,寒湿暑燥热之邪皆可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故风邪为外感病因的总称。
2 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它季节。寒邪致病有内寒、外寒之别。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伤于肌表者,名“伤寒”;直中脏腑者,名“中寒”。内寒是人体机能衰退,阳气虚弱所致。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⑴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犯表,卫阳受损,则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寒邪直中,侵袭脾胃,则中阳受损,或伤及肾阳,会出现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
⑵ 寒性凝滞,主痛:寒邪侵袭,或阴寒内盛,皆可导致阳气不振,气血运行不畅,使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可出现疼痛。若上焦阳虚,阴寒阻遏胸阳,可出现胸痹、心痛;中焦脾胃阳虚,可造成胃脘痛、腹痛、泄泻;下焦肾阳不足,会出现腰膝冷痛、精寒不育等。
⑶ 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拘引之意。寒邪犯及肌肤,则毛窍收缩,出现恶寒、无汗、脉紧等症状;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则经脉收引,出现筋肉拘急痉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3 暑邪
暑为夏季之主气。暑病轻者谓伤暑,重者谓中暑、暑湿。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⑴ 暑为阳邪,暑系夏日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人受暑气,多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饮冷,脉洪数等症状。
⑵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易升易散。其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易伤津液,津伤则口渴喜饮;大汗出往往气随津脱而气虚。
⑶ 暑多挟湿:夏日炎暑,多雨而潮湿,其致病常见四肢倦怠、胸闷、纳呆、便溏等症状。
4 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⑴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脾)阳气:湿邪粘滞,留滞于脏腑经络,常常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无能,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湿邪最易困脾,使脾失健运,而见纳少、腹胀、便溏、呕吐以及水肿、尿少、浮肿等症状。
⑵ 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粘稠腥秽等。
⑶ 湿性粘滞: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
5 燥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有内燥和外燥之分。人体感受自然界燥气而发病,为外燥,多见于秋天,故又名“秋燥”。秋燥分温、凉两类:初秋尚热,易感温燥;深秋气凉,易感凉燥。内燥是疾病病理过程中因津液或精血亏损而形成的。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⑴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临床常见鼻燥咽干、唇裂口渴、干咳少痰、大便干燥、或皮肤干涩皲裂、毛发失荣等症状。
⑵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故燥邪伤人,自口鼻而入,最易犯肺。燥伤肺津,多见干咳少痰,或无痰,痰中带血,无汗或少汗,鼻干口燥、咽干便秘等症状。
6 火(热)邪
火为热之极。火邪有内火、外火之分。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而致,或自风、暑、湿、燥、寒五气转化而来。内火是疾病变化的产物,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致。如肾水不足,心火上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思虑劳心,引动心火等。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⑴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阳主躁动而上,故感受火邪,阳热炽盛,多见高热、壮热、烦躁不宁、汗出、口渴引饮、脉洪数或疮疹红肿热痛等症状。因火具有炎上特性,故火热多伤人上部,如心火上扰,常见口舌生疮;胃火上窜,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多见头痛、口苦、目赤、眩晕等。
⑵ 火易伤津耗气。火为阳邪,易伤津耗液,故感受火邪,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喜冷饮、舌红少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症状最为常见。
⑶ 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犯人体,劫耗阴液,可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出现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亦属于肝风内动的范围;热入血分,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症状。
⑷ 火易扰心神:心藏神,而火气通于心。火邪易扰心神,见心烦失眠,躁动不安等心神不宁证,也可见狂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者昏迷等心神失宁证。
⑸ 火易致肿疡:火热易入血分,聚于营血而腐败血肉,化生痈肿疮疡。
-开场白
--开场白
-绪论
--绪论
--【讨论1】请问你为什么要选修《中医与诊断》?你对本课程学习有什么期望?
--绪论-小测(所有小测无论对错均不记成绩)
-绪论章节测试题
-1.1阴阳学说
--1.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小测(所有小测无论对错均不记成绩,以下同)
--富文本-阴阳学说
-1.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小测(所有小测无论对错均不记成绩,以下同)
--富文本-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 常见问题解答
-阴阳五行章节测试题
-2.0脏腑学说概述
--脏腑学说概述-小测
--富文本-藏象理论
-2.1肝
--【讨论3】为什么肝病病人的调养中,静养比剧烈运动更重要?
--肝-课堂小测
-2.2心
--心-课堂小测
-2.3脾
--脾-课堂小测
-2.4肺
--肺-课堂小测
-2.5肾
--肾-课堂小测
-2.6六腑
--六腑-课堂小测
-五脏六腑 常见问题解答
-五脏六腑章节测试
-3.1气
--3.1气
--气--小测
-3.2血
--3.2血
--血--小测
-3.3津液
--3.3津液
--津液--小测
-3.4气血津液的关系
--【讨论4】结合脏腑理论,举例说说气血津液理论如何运用到调养和治疗中的。
--气血津液--小测
-气血津液常见问题解答
-气血津液章节测试
-4.0病因理论概述
-4.1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小测
--富文本-外感六淫
-4.2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小测
-病因理论常见问题解答
-病因理论章节测试
-5.0问诊概述
--【讨论5】如果你是患者,你该首先如何向医生称述你的病情?
--问诊概述--小测
--富文本
-5.1问寒热۞
--问寒热--小测
--富文本
-5.2问汗۞
--5.2问汗۞
--问汗--小测
--富文本
-关于如何预防感冒、多汗症的治疗的问题集锦
-问诊(1)章节测试
-5.3问疼痛۞
--5.3问疼痛۞
--问疼痛--小测
--富文本
-5.4问头身胸腹不适
--富文本
-5.5问耳目
--5.5问耳目
--问耳目--小测
--富文本
-5.6问睡眠(失眠、嗜睡)۞
--问睡眠(失眠、嗜睡)--小测
--富文本
-5.7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口味--小测
--富文本
-5.8问大小便۞
--5.8.1问大便
--5.8.2问小便
--问大小便--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5.9问妇女小儿
--5.9问妇女小儿
--富文本
-问诊(2)章节测试
-6.0 望诊概述
--6.0 望诊概述
--【讨论8】请用你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内容描述一个健康人。
--富文本
-6.1.1全身望诊-望神۞
--全身望诊-望神--小测
--富文本
-6.1.2全身望诊-望色۞
--全身望诊-望色--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6.1.3全身望诊-望形体
--全身望诊-望形体--小测
--富文本
-6.1.4全身望诊-望姿态
--全身望诊-望姿态--小测
--富文本
-望诊(1)章节测试
-6.2.1局部望诊-望头面
--局部望诊-望头面-小测
--富文本
-6.2.2局部望诊-望五官
--局部望诊-望五官--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6.2.3局部望诊-望躯体
--局部望诊-望躯体--小测
--富文本
-6.2.4局部望诊-望四肢
--局部望诊-望四肢--小测
--富文本
-6.2.5局部望诊-望二阴
--局部望诊-望二阴--小测
--富文本
-6.2.6局部望诊-望皮肤
--6.2.6局部望诊-望皮肤(色泽异常、形态异常、皮肤病证)
--局部望诊-望皮肤---小测
--富文本
-6.3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小测
--富文本
-6.4望小儿指纹
--6.4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小测
--富文本
-关于面部痤疮辨证、各种痰证的问题集锦
-望诊(2)章节测试
-7.1舌诊概述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7.2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7.2.3望舌质-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
--舌诊概述--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7.3望舌苔(苔质、苔色)۞
--7.3.1望舌苔-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和真假)۞
--望舌苔(苔质、苔色)--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7.4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小测
--富文本
-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小测
-舌诊章节测试
-8.1 脉诊的原理
--脉诊的原理--小测
--富文本
-8.2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小测
--富文本
-8.3 脉象的要素和正常脉象۞
--脉象的要素和正常--小测
--富文本
-8.4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8.5 相类脉、相兼脉和真脏脉۞
--相类脉、相兼脉和真脏脉--小测
--富文本
-8.6 妇人脉和小儿脉
--妇人脉和小儿脉--小测
--富文本
-8.7 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诊的临床意义--小测
--富文本
-脉诊章节测试
-9.1 听声音的含义、内容、原理以及正常声音
--听声音的含义、内容、原理以及正常声音--小测
--富文本
-9.2.1听声音-声音异常
--听声音-声音异常--小测
--富文本
-9.2.2听声音-语言异常
--听声音-语言异常--小测
--富文本
-9.2.3听声音-呼吸音异常۞
--听声音-呼吸音异常--小测
--富文本
-9.2.4听声音-咳嗽۞
--听声音-咳嗽--小测
--富文本
-9.2.5听声音-胃肠异常声音
--听声音-胃肠异常声音--小测
--富文本
-9.3 嗅气味(病体气味、病室气味)
--嗅气味(病体气味)--小测
--富文本
-闻诊章节测试
-10.1 按诊的方法、意义和注意事项
--按诊的方法、意义和注意事项--小测
--富文本
-10.2 按诊的内容
--【讨论14】如何从对比手足心与手足背的温度判断外感还是内伤?
--按诊的内容--小测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富文本
-按诊章节测试
-结束语
--结束语